这个女人,看照片,老实说,我不觉得她很美。北欧人长相,脸型太方,线条太硬。相信很多人和我有同感。但这是100年后我们眼睛的观感。
* **实时监控:**实时监测配资账户的盈亏情况,及时预警风险。
而她留在文字里的形象,要光辉灿烂得多。
弗里德里希·尼采,遇见她的第二天就向她求婚,因为他“爱上了这个具有迷人的智慧和柔美的优雅的21岁的姑娘……”
同样伟大的人物,诗人莱内·玛丽亚·里尔克,在他22岁的时候,还没见面,就爱上了这个37岁的有夫之妇:“夺去我的双眼:我依然能看见你/捂住我的双耳:我依然能听见你/没有了双脚,我依然能走向你/没有了嘴,我依然能呼唤你/折去我的手臂,我依然能拥抱你/因为我的心就是我的手/摘去我的心,我的大脑依然在跳动/即使我的大脑被烧尽/我也能用我的血液托浮起你。”
而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和她相识时,双方都已年老,却依然被她独特的魅力倾倒,收她为精神分析学弟子,更成为密友。
这是3个伟大人物。其他的,次一等,但也很杰出的人物,围绕在她周围,拜倒在她裙下,还有很多。直到她去世前夕,75岁了,见到她的人还这样写:
“她的头发是金黄色的,略有些发红,不是很长,从轮廓分明的额头上分开向后梳……把脸围在中间,掩去了岁月在脸上留下的痕迹。她就像一个永恒的自然,神圣不可侵犯。看着她脸部的轮廓,还有脖颈美丽柔软的线条,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想,这分明是一个年轻的姑娘。”
她的一个传记作者,更是满怀崇拜,描写心中的女神:
“这是一张很有魅力的脸。第一次看见这张脸,清澈明亮的大眼睛便会紧紧扣住你的心神,令你神往。……卷曲的头发从中间微微分开,顺着隆起的额头散落在眼眉处,却遮不住挑出一道优美弧线的眉毛。浓密的头发……撩在右耳的耳背上,尽显出温柔的耳廓。……这张脸上的双唇丰满,性感。忽悠之间,你会觉得圆润的红唇似乎闪过一丝微笑,又似乎没动任何声色,它充满了诱惑,让人揣摩不透,是激情?是性感?是微笑?是温柔?还是什么都有?……”
似乎她的美貌是公认的。每一个与之接触的人,都被她深深吸引。正如一部以莎乐美和弗洛伊德为角色的小说里说的:
“啊,亲爱的,你喜欢露,这是很正常的。首先你知道所有伟大的男人都喜欢过她……再说露也很漂亮,她的所作所为也值得人们去喜欢……如果你对她没有感到刺激,那只能说明你是不正常的!……你和所有男人一样,一和她在一起,便会神昏颠倒,六神无主……”
那么,是什么,在文字和图像之间制造了落差?仅仅是时代和文化造成了审美观点的不同?我想不是。
我能深切地感到,如果我站到莎乐美面前,一样会神不守舍。莎乐美之美,是由内在和外在浑然一体而构成的。她用修养、气质和智慧的强烈光芒,由内而外——像广告语说的,照亮了她的皮肤,她的面容,她的全身。
露·安德列亚斯·莎乐美,1861年生于沙皇时代的俄国首都圣彼得堡,为了能在人生中决定自己的命运,不到18岁就去国离乡,从此周游欧洲,最后在德国哥廷根结束一生。所到之处,每一个社交场合,她都是闪光点,具有魔力的磁石。她具有那个时代的女人罕见的渊博学识和思辨能力,以致与所有那些大师们在一起,也毫不逊色。从她的自传里,你可以强烈感受到她的这份自信。
但是莎乐美又有女人的敏感和善变。她拒绝尼采,因为她从来没想过要结婚,做梦都没想过。可是25岁时,一夜之间,她就决定嫁人了,并且就此与这个男人厮守一辈子——尽管没有性生活。是的,和她的丈夫,没有过一次性生活。真正的性生活,是多年以后,与比她小15岁的小伙里尔克实现的。社会为她既定的角色,她一概拒绝,现行的规章制度和道德习俗,她一概反对。她我行我素,毫不妥协。她毕生都在寻找思想上的志同道合者。
我想起另一个俄罗斯美女,社交界明星,征服天才的女人,她的传记,叫《红颜如铁》。只不过,玛利亚·布德伯格征服了高尔基和威尔斯,莎乐美征服了尼采和里尔克。我还能想起一串女人的名字,洛赫维茨卡娅姐妹,吉皮乌斯,茨维塔耶娃,阿赫玛托娃……好像那个年代,俄罗斯“盛产”这样的女人,以其智慧的光芒,让全欧洲的天才们折腰的女人。说这话的时候,不免有些嫉妒,嫉妒一个时代,嫉妒一些人。
《在性与爱之间挣扎:莎乐美回忆录》
[俄]露·安德列亚斯·莎乐美 著
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
《莱纳·玛丽亚·里尔克/与里尔克一起游俄罗斯》
[俄]露·安德列亚斯·莎乐美 著
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
《弗洛伊德与莎乐美通信集》
[奥]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、[俄]露·安德烈亚斯·莎乐美 著
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版
《露・安德烈亚斯-萨乐美:生命之友》
[法]斯蒂芬・米肖 著
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
举报 文章作者西芒
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相关阅读 来自美国的现代艺术“教母”,她一直坚信毕加索是天才格特鲁德·斯坦因,一位在美国居住了20年的美国作家,被称为“迷惘一代”的创始人,他对另一个新到巴黎的美国作家,即海明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02-23 11:20 托马斯·伯恩哈德的死亡赋格为德语添加节奏感,使其更为悦耳,恐怕是伯恩哈德一切写作的根本命题。这种以一己之力完全改变一门语言的意图,听起来像是个笑话,事实上几乎没有比这更革命的行为。
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01-19 11:40 挪威的森林: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恩·福瑟的戏剧和小说不知有多少评论家说,福瑟的写作最接近冥想,甚至有人称看过他的作品后,深深感觉他“写出了上帝的表达方式”。
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2023-10-26 22:00 从“故垒西边”到“看不见的城市”|纪念卡尔维诺百年诞辰在卡尔维诺笔下,马可·波罗一开口,就知道城市存在于他的语词之中。
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2023-10-13 11:04 诺奖得主安妮·埃尔诺强大在哪里?埃尔诺的写作有种魔法苏州股票配资平台,她写自己的经历、自己的感受,却能使读者如同己出一般地体认,即便读者并无此种经历。
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2023-09-22 00:17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